校園空間關系著
師生的學習與生活體驗
面對高密度城市校園發展難題
深圳如何破題?
3月17日
《經濟日報》整版刊發報道
《更理想的校園是啥樣——深圳市南山區“百校煥新”提升行動調查》
一起來看
↓↓↓
(點擊文末左下角“閱讀原文”即可查看報道原文)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著眼現代化需求,適應人口結構變化,統籌基礎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職業教育,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,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。
校園是承載學校教育的重要場域,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重要媒介。2022年起,深圳市南山區聚焦存量老舊校園,推動“百校煥新”提升行動,對143所學校、幼兒園進行基礎功能、空間場所、社校邊界等系統性改造升級,讓老舊校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受益學生達12.5萬名。
“百校煥新”體現了
哪些創新改造思路和理念?
解決了哪些難題?
取得了怎樣的成效?
創造自由探索校園場所
在南山區新桃源幼兒園,孩子們笑聲洋溢。一樓院子里,有人在草坪上“炒菜”;不遠處,一群小朋友忙著挖沙子蓋城堡。在三樓屋頂露臺上,攀爬繩索、步梯、臺階構成的系統性立體樂園引人注目。每到課間,屋頂上滿是孩子們的嬉鬧聲。
新桃源幼兒園園長欒紅楓說,“改造前,這里設施老舊,活動空間閉塞,缺乏自然元素;如今,這里可供玩耍的空間豐富,孩子們的天性得到了自由舒展”。
土地資源稀缺、校園空間緊張、設施老化等是困擾存量校園的普遍問題,如何在既有現實條件下,打造更友好的校園環境?“百校煥新”及“新校園行動”項目總策劃周紅玫表示,“百校煥新”采用“研究引領設計”的反推模式,由各學校提出需求,一校一策集群設計,匯聚各方智慧共克難題,每所學校的獨特空間特質、校園文化以及社區關系均得到重視。
“學校不僅是教育的容器,更應是教育理想的物質體現。校園建筑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。”周紅玫說,大家的目標是既要為孩子們創造更加舒適、啟發性的成長場所,又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情感及審美,讓孩子們茁壯成長。
建設友好型高密度空間
空間緊缺是老舊校園
普遍存在的困局
如何通過創新設計手法
打破既有空間的局限?
九祥嶺幼兒園由舊廠房改造而成,建筑師楊鎮源及其設計團隊大量采用現代鋼結構技術,通過拓展地面、外掛走廊空間等方式釋放出更多空間,豐富小朋友們嬉戲玩鬧的活動場所。設計團隊還從“空中”想辦法,在主教學樓西面,用一塊直通三樓教室的鋼結構平臺撐起孩子們的“空中樂園”,這一設計保留校園建筑的工業特色基礎,讓孩子們在新校園里依然充滿熟悉感。
“沒想到小小的校園能開辟出這么多新場地。”九祥嶺幼兒園副園長高若娟說,改造后的園內活動面積從人均不足1平方米提升至人均約3.6平方米。
學府中學的連廊是該校重點改造部分。“教學區和操場之間原是一道仿古墻體,我們將其改建為連廊,串聯起多個樓梯和校門。”建筑師靳遠說,建成后的連廊成為學生從教學樓通向操場的中轉站,以及避雨防曬的庇護所。設計團隊還在高密度條件下“精耕細作”,在操場增加遮陽棚等“灰空間”,改造后學生可以在棚底上籃球課,在連廊下做器械鍛煉,大大擴展了操場使用空間,提升了使用舒適感。
重塑學校與社區邊界
在南山區,部分學校與社區緊密交織在一起。“百校煥新”提升行動推動部分學校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擁抱社區,實現資源共享、相互促進。
南頭中學東門原有建筑較為老舊,改造團隊用淺色玻璃磚墻包裹校園倉庫建筑,形成內透的、豐富的立面效果;用深色玻璃磚重塑校園入口處圍墻,整合原本并不理想的凌亂狀態;通過造景手法,整合地形高差與擬新建天橋之間的連接關系,進一步拉近校園與南頭古城的距離。
“百校煥新”改造更讓社區成為校園教育的延伸平臺。在南山區機關幼兒園外,一段圍墻特別設計了晾衣區,為周邊社區居民服務。在晾衣區旁,社區對小區花園的改造也傳遞了同樣的善意。如今,這里已是孩子們放學后探索自然、親近生活的樂園。
南山區機關幼兒園園長劉紅麗說:“我們和社區一直維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,如今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了。”
“校園是城市的拼圖,去掉封閉式守護的高豎圍墻后,校園更開放、城市更友好。”周紅玫表示。
“城市空間的每次生產都是對城市的一次重要織補,是再生、激活、重塑的好機會,每個建設的機會都很珍貴。”周紅玫說,這種創新的模式和協同合作的精神,為校園改造項目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,也為其他校園建設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。
周紅玫表示,特別是對校園環境而言,如何破解高密度建設、開放靈活空間缺乏與釋放孩子天性、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,這需要校園規劃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發力,更加注重營造多元和富有藝術氛圍的校園環境,以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。
內容來源:經濟日報(記者 楊陽騰)
百校煥新設計聯盟 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深圳發布
編輯:黃鈺璇
審核:王 珺 劉亞偉
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